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 2023》 : 中国绿色债券发行继续引领全球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 中国绿色债券发行继续引领全球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显示,中国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能源、交通领域绿色融资占主导,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只数创疫情以来新高,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量保持世界前列。

北京/伦敦,2024年5月17日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与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兴业研究公司)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报告》),总结了2023年中国绿色及可持续主题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涵盖了绿色、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GSS)市场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市场(统称为GSS+市场)等范围。该报告得到了渣打银行的鼎力支持。 

中国绿债市场质量持续提升,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 

《报告》显示,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连续两年领先全球。2023年,中国在境内及离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0.94万亿元人民币(约1312.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其中符合CBI绿色定义的发行量为约0.6万亿元人民币(约835亿美元)。尽管年度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略有收窄(-3.5%),中国连续两年保持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的地位(按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统计口径),并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 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绿债数量占所有贴标绿色债券数量的比例从57.3%上升至63.6%,绿色债券发行质量与可信度实现双提升。 

放眼全球,德国以675亿美元的绿债发行量位居第二,英国的发行量达326亿美元,从第七位升至第四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涨幅最大的市场,同比增长173.3%,首次跻身年度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排行榜前十。截至目前,中国的累计绿色债券发行量达3720亿美元,维持了绿债累计发行量第二大国的地位。 

第二方意见(SPO)仍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带有SPO发行的债券占比创66.4%的新高(按发行规模计), 发行人越来越热衷于通过第二方意见这种外部审查方式向投资者展示其可信度。 

2023年,能源和交通相关融资共占境内发行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总额84%,比2022年增加10%。在发行人方面,2023 年的绿色债券市场中,84%为非首次发行人,同比增加了40%,非首次发行的机构中,约70%来自金融、工业和公用事业领域,其中金融业占比接近40%。2023年,由省级国有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增幅超过24%,非国有企业占比同比下降了约4%。从发行地来看,2023年北京继续引领全国绿色债券发行,发行量达374亿美

元,同比增长略高于10%。与2022年相比,上海的绿色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增幅高达170%。其他地区绿色债券发行量也呈现健康增长态势。 

中外绿色标准趋同在债券市场得到体现

2022 年 7 月,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绿色债券原则》(CGBP),规定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需 100%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活动等相关的绿色项目。该原则发布后,2023年发行的98%的中国绿色债券满足这一规定。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鼓励中国针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亦采取募集资金需100%用于符合规定条件项目的规则。 

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共同牵头完成《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对中国和欧盟的绿色金融分类系统(分类标准/绿色债券目录)进行了深入比较。自中国建设银行澳门分行于2021年12月首次采用《共同分类目录》发行绿色债券以来,中国共发行219只符合《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绿色债券,总发行量达2974亿元人民币(约419亿美元,其中2023年共发行59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541亿元人民币(约76亿美元)。 

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量回升

与2022年市场相比,2023年中国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S&S)债券总发行量回升至137亿美元,私营部门和政府共同推高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债券的发行,并集中在可负担的公共基础设施和促进平等两个领域,交易数量多达154只,超过了2021年疫情恢复的高峰(124笔)。61.9%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侧重于可负担的公共基础设施,通常包括社会保障住房或大型公共设施等项目。 

2023年,CBI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债券数据库中,福建漳州城市投资集团于12月发行了规模最大的一笔可持续发展债券。该债券为可负担的公共基础设施、住房和医疗保健项目提供融资,发行金额为39亿元人民币(约5.37 亿美元)。中国海南省政府于9月发行了第二大的可持续发展债券,金额为30亿元人民币(约4.11186亿美元),募集资金用于教育、医疗保健、社会适应和韧性等项目。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量保持世界前列 

为满足传统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低碳转型融资需求,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等创新产品应运而生。自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于2018年发行中国首只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来,来自中国发行人的SLB数量逐年递增。 

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累计只数最大SLB发行地的地位,共发行53只SLB,总规模为57亿美元。2023年,中国SLB当年发行规模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意大利和智利。 

Sean Kidney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首席执行官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债券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并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预期债务工具将在中国绿色转型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并期待一个可信的转型金融市场为电力、钢铁、化工、农业等高碳排放行业的去碳化提供额外的资金。为气候韧性融资也将成为一个重要议程。 

气候融资还有大量的需求和投资机遇,在政策、标准、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我们期待看到中国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实现其双碳目标,也有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黄翠芝,渣打银行亚洲可持续金融董事总经理 

“ 渣打很荣幸携手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及兴业研究公司联合推出《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这份报告提供了对于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洞察,并强调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发展,包括政策指引、市场成熟度及与国际标准的进一步接轨等方面。我们非常期待继续与行业伙伴展开密切合作,进一步开拓中国的可持续金融市场,积极助力企业的转型之旅。”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兴业研究公司学术评审委员会主席 

“2023年,中国继续保持了在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的领先地位,在市场规模与产品创新领先的同时,得益于中国绿色债券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债券占比也快速提升。展望2024年,中国绿色金融基础标准与顶层制度都迎来更新,以适应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阶段,这也将给中国绿色与可持续债券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 中国绿色债券发行继续引领全球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显示,中国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能源、交通领域绿色融资占主导,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只数创疫情以来新高,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量保持世界前列。

北京/伦敦,2024年5月17日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与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兴业研究公司)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报告》),总结了2023年中国绿色及可持续主题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涵盖了绿色、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GSS)市场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市场(统称为GSS+市场)等范围。该报告得到了渣打银行的鼎力支持。 

中国绿债市场质量持续提升,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 

《报告》显示,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连续两年领先全球。2023年,中国在境内及离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0.94万亿元人民币(约1312.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其中符合CBI绿色定义的发行量为约0.6万亿元人民币(约835亿美元)。尽管年度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略有收窄(-3.5%),中国连续两年保持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的地位(按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统计口径),并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 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绿债数量占所有贴标绿色债券数量的比例从57.3%上升至63.6%,绿色债券发行质量与可信度实现双提升。 

放眼全球,德国以675亿美元的绿债发行量位居第二,英国的发行量达326亿美元,从第七位升至第四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涨幅最大的市场,同比增长173.3%,首次跻身年度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排行榜前十。截至目前,中国的累计绿色债券发行量达3720亿美元,维持了绿债累计发行量第二大国的地位。 

第二方意见(SPO)仍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带有SPO发行的债券占比创66.4%的新高(按发行规模计), 发行人越来越热衷于通过第二方意见这种外部审查方式向投资者展示其可信度。 

2023年,能源和交通相关融资共占境内发行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总额84%,比2022年增加10%。在发行人方面,2023 年的绿色债券市场中,84%为非首次发行人,同比增加了40%,非首次发行的机构中,约70%来自金融、工业和公用事业领域,其中金融业占比接近40%。2023年,由省级国有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增幅超过24%,非国有企业占比同比下降了约4%。从发行地来看,2023年北京继续引领全国绿色债券发行,发行量达374亿美

元,同比增长略高于10%。与2022年相比,上海的绿色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增幅高达170%。其他地区绿色债券发行量也呈现健康增长态势。 

中外绿色标准趋同在债券市场得到体现

2022 年 7 月,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绿色债券原则》(CGBP),规定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需 100%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活动等相关的绿色项目。该原则发布后,2023年发行的98%的中国绿色债券满足这一规定。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鼓励中国针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亦采取募集资金需100%用于符合规定条件项目的规则。 

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共同牵头完成《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对中国和欧盟的绿色金融分类系统(分类标准/绿色债券目录)进行了深入比较。自中国建设银行澳门分行于2021年12月首次采用《共同分类目录》发行绿色债券以来,中国共发行219只符合《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绿色债券,总发行量达2974亿元人民币(约419亿美元,其中2023年共发行59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541亿元人民币(约76亿美元)。 

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量回升

与2022年市场相比,2023年中国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S&S)债券总发行量回升至137亿美元,私营部门和政府共同推高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债券的发行,并集中在可负担的公共基础设施和促进平等两个领域,交易数量多达154只,超过了2021年疫情恢复的高峰(124笔)。61.9%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侧重于可负担的公共基础设施,通常包括社会保障住房或大型公共设施等项目。 

2023年,CBI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债券数据库中,福建漳州城市投资集团于12月发行了规模最大的一笔可持续发展债券。该债券为可负担的公共基础设施、住房和医疗保健项目提供融资,发行金额为39亿元人民币(约5.37 亿美元)。中国海南省政府于9月发行了第二大的可持续发展债券,金额为30亿元人民币(约4.11186亿美元),募集资金用于教育、医疗保健、社会适应和韧性等项目。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量保持世界前列 

为满足传统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低碳转型融资需求,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等创新产品应运而生。自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于2018年发行中国首只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来,来自中国发行人的SLB数量逐年递增。 

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累计只数最大SLB发行地的地位,共发行53只SLB,总规模为57亿美元。2023年,中国SLB当年发行规模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意大利和智利。 

Sean Kidney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首席执行官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债券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并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预期债务工具将在中国绿色转型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并期待一个可信的转型金融市场为电力、钢铁、化工、农业等高碳排放行业的去碳化提供额外的资金。为气候韧性融资也将成为一个重要议程。 

气候融资还有大量的需求和投资机遇,在政策、标准、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我们期待看到中国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实现其双碳目标,也有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黄翠芝,渣打银行亚洲可持续金融董事总经理 

“ 渣打很荣幸携手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及兴业研究公司联合推出《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这份报告提供了对于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洞察,并强调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发展,包括政策指引、市场成熟度及与国际标准的进一步接轨等方面。我们非常期待继续与行业伙伴展开密切合作,进一步开拓中国的可持续金融市场,积极助力企业的转型之旅。”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兴业研究公司学术评审委员会主席 

“2023年,中国继续保持了在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的领先地位,在市场规模与产品创新领先的同时,得益于中国绿色债券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债券占比也快速提升。展望2024年,中国绿色金融基础标准与顶层制度都迎来更新,以适应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阶段,这也将给中国绿色与可持续债券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communication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in any form and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is not an investment adviser. Any reference to a financial organisation or debt instrument or investment product is for information purposes only. Links to external websites are for information purposes only.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accepts no responsibility for content on external websites.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is not endorsing, recommending or advising on the financial merits or otherwise of any debt instrument or investment product and no information within this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such, nor should any information in this communication be relied upon in making any investment decision.

Certification under the Climate Bond Standard only reflects the climate attributes of the use of proceeds of a designated debt instrument. It does not reflect the credit worthiness of the designated debt instrument, nor its compliance with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laws.
A decision to invest in anything is solely yours.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accepts no liability of any kind, for any investment an individual or organisation makes, nor for any investment made by third parties on behalf of an individual or organisation, based in whole or in part on any information contained within this, or any other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public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