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雄心将继续促进其绿色债券市场的壮大

 


2021年中国绿债发行增幅领先全球;市场规模位居第二

 

伦敦/北京时间: 04/06/2022: 09:00 (GMT+8):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在汇丰银行的鼎力支持下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年度报告2021》。本报告旨在总结截至到2021年底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亮点,并对市场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2021年是继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及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后的第一个年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本年度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的迅猛增长有力地印证了中国加快碳减排工作的雄心。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境内外市场累计发行贴标绿色债券3,270亿美元(约2.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近2000亿美元(约1.3万亿元人民币)符合CBI绿色定义。2021年,中国在境内外市场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095亿美元(7,063亿元人民币);其中符合CBI绿色定义的发行量为682亿美元(4,4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图1)。按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及年度发行量计,中国均是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图2)。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2021年增长迅猛,符合CBI绿色定义的发行量同比增幅为444亿美元(2863亿元人民币),领先于其他市场(图3)。CBI预计全球绿色债券的年度发行量有望在2022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中国绿债市场将继续成为快速发展的全球绿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首席执行官肖恩.基德尼(Sean Kidney):

“中国实现气候目标的雄心以及绿色债券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让我们深受鼓舞。2021年,来自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量大幅反弹,凸显政策制定者和市场机构对绿色贴标债券推动低碳发展的信心。”

“随着中国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激增的投资者需求,增长势头在2022年将持续。在建筑、水、农业、运输等领域,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预计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推出将促进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市场机构的关注和实施将是下一步的关键。”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凡:

“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是全球发行增量最大的市场。全年绿色债券发行和交易大幅增长,债券募集资金更直接用于实体经济需求方,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央结算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为绿色债券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建设绿色专业智库,编发中债绿色系列指数,构建中债ESG评价体系,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2021年,中央结算公司构建中债绿色指标体系,设置了必填指标和选填指标,建设并上线了绿色债券数据库,向社会公开展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贡献,并探索进行环境效益综合评价。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完善中债绿色指标体系,推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兼副行政总裁程卓雄:
“金融业在中国实现低碳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已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预计,随着来自发行人和投资者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还将进一步增长。汇丰致力于运用金融服务积极协助我们的客户实现低碳转型。”

 

2021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其他亮点:

-       2021年有更多的发行人参与到绿色债券市场,促进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共138家发行人参与了绿色债券发行(符合CBI绿色定义),其中近七成为首次发行人(图4)。

-       2021年,绿债发行量增量主要来自企业发行人。非金融企业的绿债发行增幅占中国市场整体增量的58%;金融企业发行增幅占比38%。

-       2021年,境内市场增长强劲。境内市场的发行量占中国整体绿债年度发行量的81%,发行增量占中国整体绿债市场年度总增量的87%。

-       2021年,近九成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投向了可再生能源、 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领域。其中,用于可再生能源类别的募集资金增长了3.6倍至413亿美元(2664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年度绿色债券市场整体募集资金的60.6%(图5)。

-       截至2021年底,中国整体贴标绿色债券市场存量为2395亿美元(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符合中国和CBI绿色定义的债券余额为1453亿美元(约9378亿元人民币)。约九成中国绿债将在2026年或之前到期,反映了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

-       2021年,约62%的中国贴标绿色债券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比2020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与中国的绿色分类标准更新有关。 随着《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于2021年7月1日正式生效,以及中欧和欧盟牵头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推出,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将与国际标准进一步接轨。

 

展望未来,中国还需要更大规模、高质量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以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经济体的可持续转型。这不仅需要绿色金融的推动,也需要其他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支持更广泛的转型经济活动。持续完善金融政策架构、监管要求和相关披露细则将为落实市场有序、可信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欢迎点击此处下载报告。

 

联系人:

Mariana Caminha

Head of Regional Communications

+55 (61) 98135 1800 (We Chat)

mariana.caminha@climatebonds.net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 Bonds Initiative)是聚焦于投资者的国际非营利机构,是世界上唯一致力于调动100 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关注的重点是帮助降低大型气候相关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成本,并为希望通过加大资本市场投资而实现气候目标的政府部门提供支持。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开展市场分析、政策研究、市场开发工作,为政府和监管机构提供建议,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绿色债券的认证机制。详情请参考www.climatebonds.net

 

 

 


 

-------------------------------------------------------------------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communication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in any form and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is not an investment adviser. Any reference to a financial organisation or debt instrument or investment product is for information purposes only. Links to external websites are for information purposes only.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accepts no responsibility for content on external websites.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is not endorsing, recommending or advising on the financial merits or otherwise of any debt instrument or investment product and no information within this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such, nor should any information in this communication be relied upon in making any investment decision.

Certification under the Climate Bond Standard only reflects the climate attributes of the use of proceeds of a designated debt instrument. It does not reflect the credit worthiness of the designated debt instrument, nor its compliance with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laws.
A decision to invest in anything is solely yours.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accepts no liability of any kind, for any investment an individual or organisation makes, nor for any investment made by third parties on behalf of an individual or organisation, based in whole or in part on any information contained within this, or any other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public communication.